9 2 月 2016

把風藏起來-TT車空力把設定指南

透過幾個簡單的調整,你也可以輕鬆打造最適合你的TT騎姿。想要騎得更快、突破自我就得破風而出,但要達到最適的空力騎姿,必須考慮到諸多因素。以下我們將提供你打造空力騎姿的方法,但有一點要謹記在心,務必取得空力及舒適性的平衡點。這麼說吧!再怎麼高度空力的騎姿…你撐不了多久就崩壞,這可是一點用處也沒有。另一方面,作為要面對長距離賽程的鐵人,空力騎姿就可以調整得舒服一些,畢竟,在單車項目結束後還要跑步,如果因為不適當的騎姿而導致在跑步時抽筋,那可真是得不償失啊!

關於把手型式的選擇也是一大學問,究竟你該選擇夾式空力延伸把(clip-on aerobar)還是整合式空力把呢?要打造TT車的完美操控,被喻為地表上最快的空力把-Vision Metron TFA整合把可是最好的選擇。整合式空力把,顧名思義就是完美整合了空力把基座、空力延伸把以及龍頭。再者,我們來談夾式空力延伸把,如果你想要進一步提升公路車的空氣力學,那肯定是沒有比加裝夾式空力延伸把更好的改裝了。例如說一組Vision’s Trimax Carbon Clip-on就能直接加裝在你現有的公路車把上。透過空力騎姿適當的調整及優化,將無形又無情的風變成像綿柔的奶油,而已化身空力騎姿扁平如武士刀的你,猶如快刀劃過奶油,風像是被藏起來似的。

想打造最優化的空力騎姿,要找到比Metron TFA整合式空力把更好的選擇,很難了。

想提升現有公路車的空力表現,可考慮Trimax Carbon夾式空力延伸把,提供「R形彎」及「J形彎」兩種選擇。

適合你的空力騎姿

恭喜你,選到適合你的空力把-現在是時候該打造人車一體的空力騎姿了。首先,在你的座墊上以及肘靠墊上放一根長長的水平尺。對於經驗老道的TT騎士,座墊與肘靠墊的垂直高度落差大約在一個拳頭的長度。然而,對於剛入門的TT騎士,肘靠墊與座墊之間應該沒有落差,或儘可能接近水平。要調整手把的高度有很多方法,可透過增加或減少龍頭墊圈的高度。而如果說你想將空力騎姿調整得舒適一些,可反裝龍頭來呈現仰角,或是選擇俯角較小的龍頭,也可以逆向操作買俯角較大的龍頭然後反裝。手把高度設定到舒服的位置後,出門路測一番來體驗騎乘感受。在理想的情況下,前臂的角度應儘可能保持水平。雖然說依照風洞測試中的數據來看,讓前臂保持稍微上仰會更優化空力表現,但整體來說,讓前臂保持在水平的角度,其騎乘感受及穩定性都會好一些。

請一位朋友拍攝你騎車時側身的照片來分析騎姿,你的前臂與手臂之間的夾角應該介於90-110°。如果夾角大於或小於這個建議區間,那你該微調肘靠墊的高度,或是更換一支較長或較短的龍頭。至於背部的角度,越是水平,空力表現越佳;通常,身體不能趴低是因為下背部或腿筋的柔軟度受限。但只須透過少量的柔軟度訓練,就能帶來很有感的改變。

柔軟度及核心力量

​​​​​​​對一位志在提升TT成績的選手,擁有良好的柔軟度及核心力量非常重要。畢竟,要將雙腿的力量完整的灌到踏板,你得先保持上半身的穩定性。這也就是在安排TT訓練課表時,也確實該納入棒式運動(Plank)。這個運動既簡單也不需要裝備,將身體靠近地面並用手肘及前臂來撐起身體的重量。儘可能讓身體打直如一根棒子,雙腿伸直、背部夾緊、低頭看地,並撐住45至60秒。每次進行三個循環。看起來很簡單吧!但你做了就知道什麼叫知易行難了。另外,其他輔助運動例如瑜珈球(Swiss ball)以及針對自行車的伸展運動也很有幫助。整體來說,每次練柔軟度或是核心肌群只要十分鐘,試著在每週的訓練課表中加入二到三次的核心訓練。

曲柄長度​​​​​​​

一般來說,TT賽道的地形多為平坦,頂多就是丘陵,這時候就需要加重齒比來拉高速度。以過去而言,TT車的曲柄長度大多介於175mm至180mm,老一派的說法是較長的曲柄容易發力。然而,新一代的理論派則支持像是170mm、172.5mm較短的曲柄長度,比較容易通過曲柄的上死點(12點鐘方向)。長的還是短的好用?這可是見仁見智的選擇,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實測一番,找出最合你的長度。至於市面上曲柄長度有哪些選擇,不妨先參考Metron TT空力齒盤

不可忽視的細節

​​​​​​​無所不在的空氣力學,隱藏在每個細節中,對於總是不斷求進步的你,再進一步提供你幾招空力祕技。讓雙手抓握空力把的角度呈現V字形可降低風阻;還有不斷的聳肩。透過上面這兩招,不僅可縮小你肩膀的迎風面積,也可以適度的舒展緊繃的肌肉;此外,你務必要注意TT車的設定是否符合UCI器材規範,例如BB中心(中軸)與座墊鼻尖之間的水平距離不得小於50mm,所以當你在訓練時務必習慣此騎姿,並且在空力優勢及舒適性之間取得黃金平衡點。